普通人快速成长,必须知道的两个底层逻辑,梳理个人成长内在核心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为什么我们花了不少钱学习,参加了各种学习班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决心呢?
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没有认清楚个人成长中最核心的两个因素:个人三观和习惯的养成。
积极的三观很重要
成年人的信念系统里只能有一套三观
如同,手表一样,一个人如果有两个手表同时带着,有一个慢了,就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是对是错?
有句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被什么人影响。
想清楚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旦知道这个答案之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就有一个前进的方向。
人生就像玩游戏,具备基本的技能之后,就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出选择,发展自己的特长,建立优势,才能更快地达成目标。
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会贪多求全,事事应允,会前进的很慢很慢。
当你有一个明确的三观之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分清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做好哪些事情才会对目标更有帮助。
只有在你拥有明确的三观时,才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就好像,两位一样优秀的钢琴家,一个性格内敛 ,非常相信宗教, 避开聚光灯的人,最终当在教堂的演奏者。而另一个性格外向,喜欢旅行,喜欢在观众面前表演的人则成了音乐会的钢琴手。 两个有着相同能力但不同价值观的人,所走的路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养成和他周围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养成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同步就显得非常重要。
哪些人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养成教育呢?
(1)、国家的直流媒体和文化
(2)、老师和家长
(3)、接触到的人和事
二、人生观的养成
人生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人生观受价值观的影响而变化。
一个价值观正确的人遇到事情,可能会引起他的价值观的动摇。
举例、一个人做人正直从不欺骗人的人在他的价值观里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人就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可是他以诚待人换来的是被人的欺骗,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对自己相信的人和事开始出生了怀疑。
如果后面发生的事情,屡次教育他的和他起初接受的教育是想法的人他就会开始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动摇。
那么如何让一个人朋友他的正确的人生观呢?
这个时候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才是真正地解开矛盾谜纱的方法。
在遇事中历练,痛苦中觉醒,成长中反省
二、世界观的养成
世界观,即你认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就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人的见识越少,他对世界的理解也就越狭隘,就像《后会无期》里的那句台词:“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 哪来的世界观”,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提高见识,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养成,受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
1、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叫成长(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2、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叫改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自律)
3、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是突破(公众面前张嘴巴说话,为了工作面对陌生人聊天)
人不开悟,枉成年。
所谓开悟,就是开启智慧,悟明道理。
何为智慧?
先说智慧,智慧就是是与非的抉择,取与舍的定夺。
如果只有知识,没有智慧,那么最多也就是一个书呆子。
习惯养成
习惯是指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行为。每当你反复面对一个问题,你的大脑就开始把解决它的过程自动化。你的习惯只是解决你经常面临的问题和压力的一系列自动化解决方案。正如行为科学家贾森.赫雷哈所写的那样:
“简单地说,习惯是解决我们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的可靠方法。”
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在学习时,不管是知识还是技能,要想真正学会,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就是把你知道的知识、技巧,反复重复实践70——100遍左右,才能掌握;而想熟练和精通,还需要重复更多的次数。当你把某个知识或技能变成习惯之后,才能变成自己的能力。
宏观上来说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知道-理解-实践(练习)
1、知道某项知识的存在或认识到重要性
我在走入社会之后,发现有很多学校里没教过,但对人生非常重要的知识,所以我当时列过一个清单:
怎样管理时间,控制好注意力
法律知识教育
逻辑思维
怎样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好选择
怎样找到另一半,怎么谈恋爱
怎样理财,怎么花钱更幸福
怎样买保险
情绪管理
怎样让自己更幸福
虽然时间和经历,总会让你发现一些对你很重要,但以前完全不知道的技能或知识,是你应该去学习、掌握和研究的。
但即使这些知识对你很重要,在你完全不知道的时候,你也基本没办法去学。还有些知识,会在初期不以为然,然后慢慢了解重要性。
就难保险举例,保险业务员我推销保险,直接被我拒绝掉了,当时我觉得自这东西,纯粹是浪费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结婚之后,买房、买车、有孩子之后。发现保险还是有些用处的,你能想象开着一辆没上过任何保险的车辆有多大的风险吗?再过了几年,发现保险简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保险越来越重视。
2、学习理解
我们对某个技能或知识产生兴趣之后,一般会通过阅读、培训等方式来学习,通常很容易就会觉得自己已经知道或理解了某个知识点,但去行动的时候,才会发现,知道到做到之间有很大的鸿沟存在。
那跑步来说,想要跑完半马或马拉松,需要很长时间练习。向别人学习跑步,从姿势、呼吸开始改变,知道跑步时要控制好心率,了解到公路跑和越野跑的区别........
很多人总说学习之后效果不太明显,就是这个原因,并没有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没有持之以恒地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只有持续反复地练习,才能跨过这个鸿沟。
3、实践(练习)
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点,从记忆上来说,一个短期记忆,必须要变成长期记忆才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想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必须要反复地实践,重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为止。
不能只是偶尔将自己的技能应用到行动当中。要想真正让自己进步,我们必须有意识的重复练习70——100次才能达到初步的掌握。
而最好的重复方式就是把练习当成习惯,持续行动下去。
千万不要指望通过阅读几本书、参加几天的培训、学习一段时间你就能掌握某个技能或知识,在你没有重复到一定的次数之前,没有把这项知识、技能变成习惯,用不了多长时间,大脑中对于这个知识的短期记忆就会被遗忘,然后慢慢地消失在大脑的深处。
总结
明确自己的三观之后,才能分清哪些知识或技能更值得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实践,成为习惯之后,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
人生中值得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反复练习。
没看完~~~~~~ 先顶,好同志。 过来看看的。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看帖回帖是美德!:lol 看帖回帖是美德!:lol 我是来刷分的,嘿嘿
页:
[1]